國外鋼結構建筑的發展歷程
本文來源:
色涂君網絡 發布日期:
2017-10-28 11:29
最早在建造房屋中使用的金屬結構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未的英國。由于當時棉紡廠經常發生火災,因而在廠房結構中采用了鐵框架。100年后,美國的芝加哥學派建造了一批鋼結構摩天大樓,法國工程師埃菲爾建造了著名的鐵塔,金屬建筑從此進入了第一個光輝時代。在那個時代,人們也建造金屬結構的獨戶住宅,有些金屬住宅,至今狀態良好。 在以后的半個多世紀里,鋼筋混凝土結構興起,金屬在建筑領域里失去了它的名聲和魅力,主要用于建造工廠、飛機庫等。 鋼結構建筑在20世紀60年代再次開始新發展。建筑鋼材獲得了突破性進展,計算機也開始早期應用,金屬建筑的各種結構體系日趨成熟。70年代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,高科技潮流開始出現;到80、90年代,雷諾汽車零件配送中心、香港匯豐銀行、法國里昂機場TGV鐵路客運站、日本關西國際機場等則把鋼結構工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。與此同時,建筑師們在中小型項目中,也把鋼結構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,如FRANCE建筑工作室設計的大學生餐廳、儒勒.瓦爾納中學、美國ABC公司制造的住宅等。特別值得指出的是,西方發達國家已提出預工程化金屬建筑概念,預工程化金屬建筑是指將建筑結構分成若干模塊在工廠加工完成,從而使鋼結構建筑的設計、加工和安裝得以一體化,這就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(比傳統結構型式低10~20%),縮短了施工周期,使鋼結構的綜合優勢更加明顯。 在新結構方面,許多國家都加大了研究力度,現在人類已具有建造跨度超過1000m的超大型穹頂與高度超過1000m最高至4000m的超高層建筑的能力。大跨度開合空間鋼結構亦有較大的進展,1989年建成的加拿大多倫多天空穹頂體育館,跨度205m,能容納7萬人,屋蓋關合后可做全封閉有空氣調節的體育場。1993年建成的日本福岡室內體育場,直徑222m,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開合空間鋼結構。膜結構的發展亦令人矚目,1992年在美國亞特蘭大建成的奧運會主館“佐治亞穹頂”,平面尺寸為240m×193m,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索網與膜雜交結構屋頂。 由于科技之發展及鋼材品質之進步,鋼結構之重要性被先進國家所肯定,在歐洲、美洲、日本、臺灣等地,廠房之興建全部采用鋼結構。而在一些先進城市,大樓、橋梁、大型公共工程,亦多采用鋼結構建筑。最近10年,在美國,大約70%的非民居和兩層及以下的建筑均采用了輕鋼剛架體系。
主站蜘蛛池模板:
涿鹿县|
正定县|
武鸣县|
SHOW|
商河县|
嘉峪关市|
古丈县|
三原县|
奈曼旗|
田阳县|
霍林郭勒市|
敖汉旗|
龙井市|
汕头市|
揭东县|
拉萨市|
新源县|
灵寿县|
怀柔区|
额尔古纳市|
克东县|
滨州市|
咸宁市|
丹江口市|
乃东县|
庆城县|
土默特右旗|
神农架林区|
田林县|
什邡市|
大方县|
固原市|
崇信县|
凤山市|
怀安县|
南宫市|
黄平县|
兴文县|
洞口县|
永丰县|
明水县|